文|王凡柯
“但是别忘了:自由的言说风格!”
这是本雅明写于1934年手稿中的话,德国学者萨宾娜·席勒-勒尔格(Sabine Schiller Lerg)将其摘引为《本雅明手册》(Benjamin Handbuch)中“无线电广播作品”词条的卷首语,作为本雅明对其广播生涯的回忆与总结。今天,我们终于能够将本雅明在无线电广播中的“自由言说”意志展现在中文读者面前。
【资料图】
本书参考了莱西亚·罗森塔尔于2014年出版的《本雅明电台》中的主题排列,通过对苏尔坎普出版社1991年版《本雅明全集》中分散在不同册集以及不同主题下的广播作品进行选编和翻译,在“儿童广播故事”“广播谈话”“广播剧”“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以及关于广播的反思中共选取代表作品十七篇,并基于萨宾·席勒-勒尔格与莱西亚·罗森塔尔的研究整理,总结了本雅明广播节目年表作为附录,试图为中文读者呈现魏玛时期作为现代广播媒体人的本雅明独特的语言品格和智识肖像。
本雅明的广播谈话纵横捭阖且妙趣横生,尤其在他往返于法兰克福和柏林的青少年广播节目中,本雅明并未降低或削弱他思考的浓度。在这里,他向“亲爱的看不见的小听众们”无拘无束地讲述柏林城景与人文轶事、文学作品与童话传说、古今中外的奇人怪事、世界各地的大灾难等。在这里,抽象的论证让位于形象的铺展,在具体的经验中表征真理。事实上,在本雅明早年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中就曾指出,概念对现象的围捕和统摄会导致经验的失焦,或者使经验沦为有待析出“澄明之理念”的“肮脏的保姆”。因此,他对具体之物的偏爱,对历史在场的审视也同样延续到了他的广播创作中,正如在有关广播剧的反思《大众普及的两类方式》中所言:“为了获得足够的深度,就得有意地从浅显的表层出发。”不仅对于广播剧,本雅明几乎所有的广播创作显然都深刻地践行了此语。他关注观念的世界也关注具体的日常,他关切大众人群的生存与生活;但他并不传递观念本身,他只传递不同观念的声音;他不灌输知识,他将知识转化为经验。他用他独特的语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通过空中的电波,营造出独特的气氛之环,并延伸到每一处声音的林间空地上。
他说起城市里的漫游,情感真挚地讲述着柏林城中的作家(如E.T.A.霍夫曼)与画家(如西奥多·霍斯曼),讲述他们的精神如何穿过国王大街的喧嚣,如何为菩提树下大街上那些或优雅或怪异的人群而深深着迷。他也讲述自己的柏林童年,谈起自己在黑夜中阅读霍夫曼时“所有的恐惧像鱼一样逐渐在桌子的边缘聚拢”的具身感。他从柏林的街景说到那不勒斯的海滩,说到那不勒斯城中那些层层叠叠的庭院屋顶和错综复杂的盘旋楼梯,那些在烈日灼烤下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和充满贻贝和通心粉的露天集市,那些随处可见的杂耍艺人以及随时表演绝妙商业艺术的街头小贩,当然还有皮埃迪格罗塔节上的少男少女以及卡莫拉社团里的“秘密”成员,他把他们称作“真正的那不勒斯群像”。他用声音递给那不勒斯“海上的烟花”一个特写镜头,那是当地庆典中各教区“与邻近的教区竞争”的象征,并在随后庞贝城的讲述中,本雅明同样留神于维苏威火山喷发时那“巨大的锯齿状的火焰”,只是这一次,火光并未散落在节日狂欢的海滩,而是消融在一场人类灾难的黄昏中。——“当我们谈论那不勒斯这个地方的时候,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我相信,你们会马上想到维苏威火山。”—即便用声音“讲故事”,本雅明也难以割舍对多孔性和马赛克的偏爱。
他谈到生活中的艺术。在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加薪?你究竟在想什么呢!”》中,本雅明塑造的弗里施先生演绎了如何将商业社会中的加薪谈判视为“一种竞技的艺术”,如何对待世俗中的现实事务犹如对待一场游戏。弗里施先生“清醒、坚定、勇敢”“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投入到与生活困境的斗争中去。即使在失败面前,他也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在所有被冠之以“生存”之名的生活竞斗场中,精神的内在态度才能够“抵御一次次失败的暴击”。与焦虑而局促的曹德勒先生不同(设计反面教材正是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的创作原理),弗里施先生既有古典的庄严与清明,又有现代的务实与机敏。用当下流行的话语来说,这可能是我们最早在听觉媒介中能够听到的,有关“内核稳定”作为现代生活心灵良方的描述。事实上,当本雅明步入电台时,威廉时期的文化悲观主义还未消散,战后“凡尔赛综合征”引发的压抑情绪又在魏玛社会的通货膨胀中达到顶峰,战前无拘无束的文艺人士、闲情逸致的大学教授,都已日益被市场所挟持。想到本雅明最初进入无线电广播电台的直接缘由,不免更堪寻味。
本雅明不仅在广播上讲故事,也在广播中创造讲故事的人。在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当德国古典作家写作时德国人在读什么?》中,本雅明用一种难以置信的“轻与重”将文学与大众这个古老的话题娓娓道来。曾经在《浮士德》的“舞台序幕”中,歌德试图通过经理、剧作家和小丑这三个角色的立场讨论文学与大众之间的雅俗议题。而在本雅明创作的“声音舞台”中,代表德意志精神的文化英雄和现代生活之间日益复杂的关系,再一次出现在书展咖啡馆里的出版商、作家与牧师的闲谈中,在围绕有关文学经典、文学品位、文学审查、大众教育等主题的对话中,以趋同或相左、补充或论辩的方式构成多声部的,亟待听众共同参与和思考的声音“剧场”。
更多的惊喜,聪慧的读者朋友们一定能发现得更多。
(本文节选自《本雅明电台》译后记)
《本雅明电台》
[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
王凡柯 编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雅明认为电台是教育的剧院,是“孩子的启蒙”的绝佳媒介。本书由厦门大学副教授王凡柯对《本雅明全集》中的广播作品进行选编和翻译,收录了瓦尔特·本雅明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在柏林广播电台和在法兰克福西南德意志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的文稿,共分为“青少年广播”“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关于广播的反思”三个部分。
关键词:
明星 23-08-27
安全 23-08-27
综艺 23-08-27
教育 23-08-27
存储 23-08-27
资讯 23-08-27
明星 23-08-27
安全 23-08-27
教育 23-08-27
存储 23-08-27
资讯 23-08-27
明星 23-08-27
安全 23-08-27
综艺 23-08-27
教育 23-08-27
存储 23-08-27
资讯 23-08-27
明星 23-08-27
安全 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