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日报丨六艺修行 六艺修行辛发明)

时间:2023-06-07 21:21:43 来源: 互联网


孔子说过一句话,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据于仁,而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资料图片)

正如一句话所说:人生修行,皆在日常之中。

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能读多少圣贤之书,也不是自己能够坐而论道,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切实地依道而行。比如将道作为内心的主宰,并将所思所行停在德的规则之中,最后让自己的行为能够依照仁的标准而存在,继而从身口意等角度出发,在诸多生活琐碎细节之中做到清静无碍,这便是圣贤之道,也是人生修行之道。

儒家有一句话,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很好。

意思就是说:做人的目标应该合于大道;做事的根据应该依照自己的德行;人生应该遵循仁爱的方向;而涵泳应该于六艺之中。

也就是自己对生活的期待,以及做事的手法不逾越规则,只追求道德律法之内的事物,而在人生处事的状态中,也以仁爱之心作为自己的处事前提。

朱熹认为,这句话论述了一个人修身养心的重要过程,第一步是先立志,立志才能心存正念,然后在修行的过程中以道德为根据,才不会动摇志向,再后以仁德之心为本,才不会泯灭自己的良知,不被物欲迷惑,在正确的领域中成长,如此长久下去,便会进入圣贤之人的状态。

冯唐谈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第一,简洁,准确,清晰,有趣,是最好的汉语之一,我已经用尽了我的形容词。清澈,优美,有力,明确。建议大家认真读,反复读。

第二,《论语》表述了人类核心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人类发展的合适阶段出现,身体力行,好学不倦,体现了很多思考的结晶,这些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人类核心智慧。我们经常说“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你也有一个”,到底什么是脑子,什么是智慧,看看《论语》。如果让我初步估计,《论语》应该构成人类核心智慧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第三,《论语》可以帮助你成事。如果你是一个成事的修行者,你可能听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是不是读了半部论语,你就能治天下呢?不一定。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你能坚持每年读一遍《论语》,你能够闻道解惑,解决你一小半的问题,帮你做心理建设,给你源源不断的力量。

冯老师详略兼备,小编画蛇添足,解释几句。

第一,论语简洁明晰,很多语言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一模一样,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依然让人一读就懂,以至于不计其数的专家学者在释读论语时都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摘录几段如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余不一一。

第二,孔子在人类发展的合适阶段出现,这个“合适阶段”,就是当时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者,比如柏拉图,释迦摩尼,老子,这些人站在了人类核心智慧的顶端,后来出现的很多智慧,几乎都是从这些智慧中延伸发展出来的,所以冯唐说,孔子的智慧,或者说孔子团队的智慧,构成人类核心智慧的三分之一以上。

第三,《论语》是一本成事教科书,手把手教你如何做成一件事。简单说一说孔子是干啥的,或者说儒家是干啥的。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有志之士纷纷出来济世安民,孔子的方案就是,教育一帮精英人士,让他们担任各个地方的官员,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些精英人士学习的内容,就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习的精神内涵,就是仁恕;学习的方法,就是勤奋读书,兼以身体力行。

大家读《论语》,应该注意一个概念,就是君子和小人,这两个词在当时并不是后来理解的道德层面的意思,而是其本意。君子就是出身上层贵族的精英,小人就是底层老百姓。孔子的所有思想,《论语》的所有要求,都是针对君子的,不针对小人。

因为只有君子才有条件学习六艺,小人每天为了活着就用尽所有力气,根本没有财力和精力学习这些高深文化。别的不说,孔子教书是收学费的,十条腊肉干,就这个学费,就会把绝大多数好学者挡在门外。还有,音乐,射箭,赶车,读书,哪个不是烧钱玩意儿,一般人谁能学得起?

有人说,颜回穷的每天喝凉水,为啥还能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其实穷不穷要看跟谁比。颜回可是如假包换的贵族子弟,家里还有鲁国政府分配的公田和桑林。孔子夸颜回好学,是说颜回是个读书种子,安贫乐道,学成以后既不像子贡做生意赚大钱,也不像其他同学做官谋仕途,而是一心扑在学习上,学了一辈子。

《论语》为啥能教你成事?抛开书中很多由于时代局限而出现的一些内容不谈,主要说了三个意思。

第一,注重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成长和提高。比如珍惜时间,努力读书,跟身边优秀的人学习,不耻下问,谦虚谨慎,培养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胸怀,乐观积极,多出去走走看看,饱览大好河山,树立正确三观,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自艾自怜,等等,此所谓“修身”。

第二,要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是社会人,不是自然人。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不管你愿不愿意,除非你躲在深山老林,和鸟兽鱼虫为伍。在家要处理和家人的关系,职场要处理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社会上要处理和朋友的关系。当然了,孔老师本人也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老婆离婚了,老板闹翻了,朋友绝交了,但这并不影响他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处事。

第三,要努力学会做事,并且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不要眼高手低,要从小事做起。孔子从小贫贱,跟着母亲相依为命,八九岁就开始帮助母亲分挑生活重担,种过地,种过菜,抹过墙,吹过唢呐,总之,各种“鄙事”都做全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季氏养猪养羊,由于养的猪肥羊胖,季氏很高兴,允许他进入私藏图书馆看书,他的勤奋好学传到了国君耳中,又把他召入国家图书馆读书,他才一步步靠着学习改变了命运。所以,好运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自己一步步努力争取的。

《论语》并不难,大家也没必要读各种解读本,据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许多人都给解读偏了。直接买一本原著读一读就行,遇到不会的字,搜一搜,很容易。

【品读书苑】正版论语全集完整版孔子国学经典通俗读物注译+解析

1937年,面对日本军官的拉拢,弘一法师呵斥:“日本的海水,都被你们杀人留下的血染红了吧!”他的气势把日本人都吓退了。

眼前这个身形清瘦、双眼炯炯有神的和尚,很难让人联想起,他曾经就是那个津门富贵公子李叔同。

李叔同,天津桐达李家三少爷,家境优越、多才多艺、风流倜傥。

17岁时,对津门第一花旦杨翠喜一见钟情;18岁时,娶到白富美老婆俞氏;21岁时,与青楼才女李苹香你侬我侬;25岁时,将日本裸体模特诚子纳为妾室……

可以说,在感情这条路上,他几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也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但是,突然某一天,斩断情丝,遁入空门,潜心修行,终成一代大师,却也让人始料未及。

其实,只有他知道,在繁华的袍子下,有着一颗悲观、悲悯的心。李叔同的佛根在很小的时候就种下了。

因母亲是父亲所纳的小妾,年龄相差50岁,在李叔同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失却了父爱的孩子格外敏感,加之被长兄管束,家教颇为严格,李叔同只能寄情于读书,包括佛经。

天生才华掩盖不住,他8岁即能诵遍四书五经,13岁时书法已小有成就,15岁时诗文“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惊艳京津文化圈,这两句诗佛意十足。

即使初恋杨翠喜最终被转卖给高官,他也已娶了茶商之女,生下两个孩子,但是包办婚姻下的他过得并不幸福。

对于发妻,他只有责任并无感情,转而将精力放在文学艺术之上。年轻气盛的他关注国家前途命运,支持康梁变法,且自刻一章“南海康君是吾师”,随身携带。

奈何清政府腐败,自己前途无望,便携母亲妻儿南迁上海,在十里洋场的沪上,他结社交友、吟诗作画,男扮女装演戏剧《茶花女》,办报出书。

乱世之中,李叔同寄情声色,却无法忽视身边百姓疾苦、人间悲欢,心里渐渐萌生寻找灵魂归宿的想法。

就在这时,他的母亲病逝,因为是妾室,族人反对归入祖坟,只能就地安葬。

李叔同大闹一场,奋力抗争,终于把棺材抬到了李家大堂屋里。他并没有延续儒家繁文缛节,要家人披麻戴孝,而是让他们穿黑衣黑裤;不磕头跪拜,而是鞠三个躬。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在葬礼上,亲自弹奏钢琴演唱自作的歌曲《梦》。曲中悲凉,在这里,李叔同对人世悲欢有了更深的体会。

之后,他远赴日本学习油画,回国后,在杭州一师任教,大胆启用裸模。采用现代教育法授课,将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人培养成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渐入中年的李叔同,生活过得越发简单,除了三两好友,就是与书为伴,研习佛经,沉浸在佛法的澄明之境中,以摆脱现实的苦恼。

1914年冬天,与李叔同交情深厚的许幻园突然前来告别:“我家破产了,书同兄,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李叔同看着好友渐行渐远的背影,顿感满心悲凉。回屋后含泪写下《送别》这一经典歌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寂寥惆怅的歌是他此时的心境写照。

后来有一次,夏丏尊和李叔同因不愿意陪同学校请来的名人而偷溜到湖心亭喝茶。夏丏尊开了一句玩笑:“像我们这种人倒是适合出家做和尚!”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他没想到这句话,竟然让李叔同走上了这一条路。

李叔同原本就有神经衰弱症,吃药无效,朋友建议他去杭州虎跑寺断食修行。18天的断食,让他的身体变得清明、心灵变得灵敏,悟出了很多道理。

1917年,李叔同开始吃斋供佛,寻求心灵净化。

1918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日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号弘一,皈依佛教,入律法最为严苛的律宗苦修。

为了彻底断绝尘念,李叔同不见任何家人,包括妻子、小妾和两个儿子,也不看任何家书。

他的妻子在门外苦苦哀求,他只托人捎话一句:“当作我患虎疫死,不必再念。”从此,两人再也未见。

前半生浪迹烟花,纸醉金迷;后半生暮鼓晨钟,古佛青灯。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潜心修行,绝弃六艺,专攻佛法,普度众生悲苦。

然而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入侵,河山破裂,佛门也没有一方净土了。

为此,弘一法师不惧安危,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亲手书写横幅“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日本军官听说弘一法师曾经留学日本,且在国内很有影响力,便想拉拢他,还以鉴真东渡的例子来说服他。

弘一法师犀利反驳:“休提鉴真!日本的海水,已经被你们染红了!那是我们多少同胞的血啊!”

在弘一法师这种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面前,日本人流露出悻色,却无可奈何。

弘一法师有传奇的人生,有遁入空门的洒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一颗爱憎分明、不惧强权的心。

多年后,在那首《送别》中,你听懂了什么?

#2021生机大会#

人生三不幸:早年丧父,孔子碰上了;中年丧偶,妻子在他55岁时与她生离死别,在他回国前一年去世;晚年丧子,唯一的儿子孔鲤也先她而去。

孔子71岁时,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又英年早逝,年仅41岁。

孔子72岁,弟子子路战死于卫。

孔子73岁去世,弟子为孔子服丧三年,子贡为其守墓六年。

十五志于学

“至于学“的本质就是“至于道”。孔子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

从此,职业儒家“礼、乐、射、御、书、数”退后为“小六艺”,是小学;《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大六艺”,是大学,是文化。

三十而立

孔子的“立”主要体现在它自身精神境界的建立,通过长期不断的学习求索思考,他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

能根据正确的价值观,对风云事实做判断的人才是真正“立”起来的人。

老子送给孔子的三句话: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四十不惑

不惑的意思是

一,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

二,对世间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现象,都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判断其是非善恶美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再迷惑。

“修己以敬”,修养好自己,用一颗恭敬心来面对世界。

“修己以安人”。修养好自己,安顿好他人,指所有跟我们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

“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把天下都安顿好

孔子虽然自幼经历了许多苦难,但他始终是一个精神健全,不偏执,不孤僻,不因冷而阳光的人,他内心里面充满了不是对别人的怨和恨,而是宽容和爱。

五十知天命

孔子的天命大致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先我们而存在,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

天命的主观方面:包括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信仰、人的理想等丰富的含义。

任知天命,是仁;敬畏天命,是礼;履行天命,是义。

六十耳顺

第一,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

第二,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明白自己的斤两;

第三,听完以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类似孔庄子所说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七十从心所欲

随着学生的成长,典籍的整理,国事的发展,此时的孔子,在德行上也逐渐臻于至善。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自由,“不逾矩”就是不违背道德。也就是说,经过岁月的磨砺,自我的砥砺,此时的孔子已经达到了自由和道德真正融为一体的境界了。

真正的道德人格一定是自由的人格;真正的道德人生一定是自由的人生;真正的道德社会一定是自由的社会。孔子,以其一生的修行,告诉了我们道德与自由的这种关系。到达这种境界的人是宽松的、从容的、愉悦的、自由的,又是合乎道德的、体面的、高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和道德的融合。

《论语》

1.【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见过真正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很刚强。”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起来呢?”

本文六艺修行,六艺修行辛发明)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阅读排行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4-2022 news.yunxinxi.cn

如有意见请与我们联系 邮箱:317 493 128 @qq.com

粤ICP备2022077823号-5    中国信息网 版权所有